第三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诊断新技术培训班暨浦江分子大讲堂第五十三讲成功举办
脑脊液学习班
HUASHAN
2023年6月21日,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华山医院脑脊液检验中心、浦江分子大讲堂主办的第三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诊断新技术培训班》成功落下帷幕。在为期3天的课程中,来自国内检验医学、神经病学、感染病学、分子遗传学、细胞形态学等知名检验、临床专家,联袂奉上学术盛宴,共话脑脊液诊断技术新征程,多角度、多维度介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01
开幕式
学习班开幕式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关明教授主持,关教授热情欢迎了到场的各位嘉宾与学员,感谢大家不辞风雨远道而来。随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王学锋主任和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贺林院士分别致辞,充分肯定了脑脊液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特殊价值,鼓励检验科做自己的特色检验,不断开展新技术、新方法,优化临床诊疗模式,改善患者的临床获益,希望学员们能够在此次学习班中收获满满,并预祝此次培训圆满成功。





02
6.19 第一天课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高锋教授主持第一部分报告,并做精彩点评。
关明教授带来了学习班的第一堂授课《重视脑脊液检验,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诊治》,关教授介绍了脑脊液中生物标志物以及其作为疾病分析物的特殊价值,同时指出使用脑脊液这一特殊样本类型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挑战,最后关教授还介绍了华山检验科、脑脊液检验中心目前对于脑脊液探索的概况与系列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李敏教授主持第二部分报告,并做精彩点评。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曹敬荣教授分享《神经感染病原体基因诊断芯片的研发与初步临床应用》,鉴于神经感染病原体传统检验技术存在的种种局限性,集成检测技术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曹教授详细讲述了神经感染病原体基因诊断芯片的研发思路、研发过程、性能评价以及临床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的高灵敏性、高通量和快速检测可为神经感染性疾病的及时诊疗提供有效帮助。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宁教授主持第三部分报告,并做精彩点评。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蒋浩琴教授讲述《多学科融合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治中的作用》,蒋教授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实验室检测现状入手,利用详实、生动的临床案例指出临床多学科合作加检验亚专业融合发展才能有效助力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快速精准诊断,同时蒋主任强调了临床思维培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检验人要走出实验室,激发检验创新思维,打造检验特色品牌,助力精准诊疗。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讲授了《生物标志物在AD精准诊断中的价值》,鉴于AD的病理学特征出现早于其临床特征,故而通过生物标志物检测能够做到AD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尽管血液标志物存在种种限制,但其已然成为AD诊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后郁教授集合自身经验对Aβ42、p-tau217等标志物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现有检测指标的一些局限性展开论述。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李冬教授主持第四部分报告,并做精彩点评。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蒋晓飞教授讲述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菌分析研究》,详细分析了全国以及华山医院脑脊液分离菌的病原构成及耐药特点,对于脑部感染的经验治疗,脑脊液样本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需要与总体样本差异分析。对于不同标本不能一概而论,即使是同种标本,不同科室的情况仍可能存在差异,每家医院都应该分析建立自身的耐药谱系。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锟老师带来《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VRL)的实验室诊断》,玻璃体切割获得玻璃体标本,进行细胞学检查是目前诊断VRL的金标准。由于该疾病较为罕见,且标本难以获取,玻璃体液的病原体检测、质谱分析、分子检测、免疫化学染色、流式细胞检测,靶向基因突变分析(如MYD88L265P突变)都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朱敏教授主持第五部分报告,并做精彩点评。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顾伟鸣教授分享《神经梅毒诊断技术进展》,详细介绍了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和检测指标,包括直接法检测病原体、间接法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以及梅毒非特异性抗体等方法,CSF-VDRL已经成为神经梅毒公认的诊断指标,顾教授还对神经梅毒其它潜在诊断指标进行了展望。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吴之源老师主持第六部分报告,并做精彩点评。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晓峰教授带来《脑脊液传统检测结合新标志物助力CNS感染的早期诊断》,其团队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脑膜刺激征、发热、术后引流、CSF白细胞、CSF氯、CSF糖/血糖和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列线图模型,同时关注新指标,检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清NGAL水平,评估NGAL作为神外术后颅内感染生物标志物的价值。刘教授还分享了其团队在结核性脑膜炎(TBM)早期诊断模型的构建的经验与成果。
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基因组医学中心祁鸣教授分享了《神经系统遗传病的分子诊断、遗传咨询与报告解读》,祁教授对神经系统遗传病进行概述,并对其主要基因检测方法进行比较,指出没有一种技术可以解决所有疾病,需要临床了解疾病的病因和诊断策略,从而找到最适宜的基因检测组合方案,祁教授分享了常见神经系统遗传病的分子诊断路径,强调遗传咨询与报告解读的重要性,规范、科学、高质量解读报告对于遗传咨询至关重要。
03
6.20 第二天课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郭玮教授主持第一部分报告,并做精彩点评。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庆平教授讲授《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眼内浸润临床特点》,通过两个生动的病例,王教授讲述了患者常见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眼内浸润的临床表现和临床特点,并对其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讲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陈柯霖教授带来了《外泌体检测在侵袭性垂体瘤诊断中的价值》,陈教授团队建立了基于微球辅助的流式细胞术外泌体检测方法,并证实血清外泌体FOLR1和 EpCAM表达水平可以区分非侵袭性和侵袭性垂体瘤,侵袭性垂体瘤的上皮间质转化导致了血清外泌体中生物标记物的表达差异,通过对相关信号通路研究,有望成为诊断和治疗的新目标。同时,陈教授还分享了团队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外泌体检测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蒋浩琴教授主持第二部分报告,并做精彩点评。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付建辉教授分享了《烟雾病诊治进展》,付教授从烟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标准等方面,探讨了目前对于其发病机制,如遗传学机制、炎症/免疫机制、内皮祖细胞(EPC)作用、钩端螺旋体感染等多种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而对其治疗方案展开了介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康向东教授主持第三部分报告,并做精彩点评。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坚教授线上讲授《帕金森疾病分子影像的临床和研究》,王坚教授从多巴胺能显像(DAT/VMAT2)、葡萄糖脑代谢网络显像(FDG-PET)、蛋白质异常沉积脑显像(Tau/a-synuclein)等方面介绍了帕金森病相关分子影像的系列研究,并分享了相关的临床案例和应用,展望了未来帕金森疾病精准诊断和研究方向。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曹文俊教授讲述《房水检测与疑难眼病诊断和研究》,由于眼内微环境的特殊性,注定了房水样本的特殊性与不可以替代性,青光眼作为疑难眼病的典型代表,仍缺乏基于临床检验大数据的血液标志物诊断模型,难以实现对原发性青光眼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房水检测涉及多学科交叉,质谱、NGS、单细胞与组学研究等新技术的引入,有望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潘秋辉教授主持第四部分报告,并做精彩点评。
融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周晓光博士分享了《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直接检测血清M蛋白新方法的开发及验证》,利用自研的QuanPRO自动化蛋白测定系统能够实现对于M蛋白的检测分型,该方法准确可靠,结果判读标准清晰,比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赵桂宪教授讲述了《脑脊液检测在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诊治中的临床应用实践》,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定位诊断尤为重要,对于无法明确的疾病,可以尽量分大类,赵教授对“Midnights”原则,即M-代谢性,I-炎症,D-变性,N-肿瘤,I-感染,H-遗传,T-中毒/外伤,S-卒中进行了详细讲解,并通过四个速战速决和艰难抉择案例强调:打好基础、全面掌握知识、透过表象看本质、细节决定成败以及多学科诊疗(MDT)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陈昌斌教授主持第五部分报告,并做精彩点评。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田月如教授分享了《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的检测和流行病学研究》,在简单介绍了隐球菌病的概况和流行病学后,田教授主要讲述了目前隐球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传统培养、墨汁负染、乳胶凝集试验、侧向流动检测 (LFA) 法、ELSIA法等传统技术的原理、特点和优缺点,并介绍了分子扩增技术、微流控技术、拉曼质谱等新技术在脑脊液隐球菌辅助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林勇教授主持第六部分报告,并做精彩点评。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迪老师带来了《凝血检测在颅脑创伤性凝血病诊治中的应用及案例分享》,凝血检测对于颅脑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断十分重要,临床及检验人员需要重视创伤性凝血病的认识与防治,通过不断探索早期生物标志物,及时进行TIC的早期诊断和预测输血。最后,王老师通过三个生动的案例,强调了甄别凝血检测结果的重要性。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向宇老师带来《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详尽讲述脑脊液细胞学检测的操作流程、各种细胞染色方法的比较、脑脊液中常见的脱落细胞及其临床意义,对脑脊液细胞学如何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别不同类型疾病进行综合分析,并以三个临床案例,说明了脑脊液细胞学对于疾病诊断的重要价值。
学术授课部分结束后,当场进行了学员考核,分数排名前10的优秀学员获得赠书《脑脊液检验与临床神经病学》以及华山医院脑脊液检验中心精美徽章一枚。


04
6.21 实验室参观、制片教学

三天时间的培训仅仅是一个开始,希望本次学习班能够吸引更多的专家同道关注脑脊液检验,进而参与脑脊液诊断新技术前沿的研究,将最新的理念带入实际工作中。脑脊液新技术的探索是个持续深入的研究过程,新型生物标志物、疾病机制的研究工作每天都在继续,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不断促进脑脊液诊断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提高我国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做出积极的贡献。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